学校简介 组织机构 二中人 历史长廊 多彩二中 教师风采 学校荣誉
班级管理 团队活动 学生活动 旗下讲话 育人随笔
高考动态 政策解读 信息发布 高考辉煌 高考状元
教学管理 教学交流 教师活动 第二课堂 论文著作 艺体工作
心灵乐园 学生风采 学习经验 佳作共赏 活动剪影 健康指导 助学政策
招生简章 招生政策
涿州市第二中学 教师普通话培训材料
返回

涿州市第二中学

教师普通话培训材料

 

第一章

普通话的概念

 

【教学目标】  

准确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概念,了解普通话的形成和重要性,以及各方言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普通话的概念  

2、普通话的形成  

3、各方言的特点  

【知识点】  

普通话的概念,各方言区的划分。  

【重点】  

普通话的概念  

第一课

一、普通话  

1、  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2、普通话语音的特点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韵相拼形成四百多个音节。声调有四个,阴、阳、上、去加上儿化韵的变化也不过一二千个。音节中双音节词占多数,没有特别难发的音节,和古代汉语及某些方言比较简单得多,是较容易掌握的。  

普通话音节中元音占主导地位,元音乐音成分多发音响亮、悦耳。辅音中清音占优势,四个声调中高音成分多,变化明显,使语言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色彩,节奏感强,而且普通话的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有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节奏明朗,富有韵律,儿化也给语音带来柔美、细腻的感觉。再加上双声、叠韵、叠音的一些词更显出普通话语音的音乐性。  

第二课

二、普通话的形成  

汉代以前人们就使用着一种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  

唐宋时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宋元以来的白话文学使白话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随着白话小说、戏曲、话本等文学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金朝以后,元、明、清、民国都曾建都北京,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促进了北京话的完善和发展。从元朝开始,北京话已作为“官话”在官方或非官方的交往中使用。到了明、清,由于政治力量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白话小说、戏曲受北京话的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很大,“官话”随着白话文传播到各地。至此,北京话在整个社会交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掀起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在口语上“国语”代替了“官话”。那时的国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加强了团结和交往,经济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确立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成了迫切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50年代中后期正式确定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为普通话,并颁布了方针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向全国推广普通话。  

第三课

三、方言  

现代汉语有不同的方言,各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我国按区域大体分为七大方言区:  

1、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南通的小部分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3、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4、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5、客家方言: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6、闽方言: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台湾的大部分汉人居住区。闽方言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其中最重要的是闽东方言。   

7、粤方言,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的约一百来个县,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  

 

   

 

第二章

普通话语音与发声

 

【教学目标】:

了解语音的性质,准确理解和掌握语音单位的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语音的性质  

2、语音单位  

【知识点】:

语音的性质及相关概念,音素、音节、元音、辅音、音位等语音单位的概念,汉语拼音方案  

【重点】:

语音单位的内容、基本概念、音节的结构、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和音节的拼合规律  

【难点】:

音素、音位、音节结构  

第一课

一、语音  

1、定义: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首先,语音是一种声音,如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因此它具有物理性质。  

其次,语音不是一般的声音,有别于风声、雨声、铃声、琴声等,它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因此它还具有生理性质。  

最后,语音不仅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还因是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这个“一定意义”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还具有社会性质。语音的社会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2、  语音的性质  

1)语音的物理性质  

大凡声音均具有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四个要素,语音是声音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  

A.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小的、细的、薄的、短的、紧的物体振动快,声音高,而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声音就低。这就是为什么女人的声音高而男人的声音低的缘由,前者声带短而薄,后者声带长而厚。音高是汉语形成声调的基础。  

B.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而振动的大小有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就强;用力小,振幅小,声音就弱。音强是汉语形成轻声的基础。  

C. 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振动时间持续短,声音就短。音长是形成英语中长音、短音的基础,如eat(吃)就读作[i:t],it(它)就读作[it],前者为长音,后者为短音。  

D. 音色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也可以说是声音的本质,所以又叫音质,也叫音品。音色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a.发音体不同。  

    发音体质料的不同会带来音色的不同。如钢琴的音色不同于口琴,是因为前者的发音体是钢丝弦,而后者的发音体为小簧片。不同的人发同一个音音色有别,那是因为两人的声带等发音体不同。  

b 发音方法不同。  

    同样的发音体,若发音方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如小提琴,用手指弹奏的音色同用弓演奏的音色就有区别。普通话辅音声母中bpdtgkjq等等的不同,均是因发音方法略有差异所致,bdgj类发音时不送气,而ptkq类发音时送气。  

c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  

    同样的发音体,同样的发音方法,若共鸣器形状不同,也会造成音色的不同。如小提琴、二胡同是弦乐器,同是用弓演奏,但由于共鸣器形状不同,两者的音色不同,我们一听就能分辨出哪个是小提琴声,哪个是二胡声。普通话舌面元音aoeêiuü的音色不同,主要是因发音时口腔这个共鸣器形状的变化而造成的,同发音方法无干。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音色的不同,主要关注的是发音方法的不同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的变化。  

2)语音的生理性质  

在这个部分,主要要弄清人类发音器官的基本构造和发音机理,为后面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人类的发音器官根据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A声门下系统——动力系统  

声门下系统主要由肺和气管构成。这是一个动力系统,肺上面有许多肺泡,肺泡的张合产生发音所需的气流,这些气流通过气管送到声门系统。  

B声门系统——调空兼成音系统  

声门系统主要由喉头和声带构成。这是一个调空兼成音系统。调控,说的是由气管输送上来的气流在这里得到调节控制,从而形成人类成音所需的语音基本声源脉动气流;成音,说的是借助从肺部上来的气流对声带的冲击使声带振动发音。  

C声门上系统——深加工系统  

声门上系统主要有三腔:咽腔、口腔、鼻腔构成。其中咽腔犹如二居室的客厅从声门上来的气流在这里分流,一部分将去大房间——口腔,一部分将去小房间——鼻腔。这是一个深加工系统,人类语音(包括现代汉语语音)中所需的各种音色均在这里加工形成,其中“舌头”的贡献最大,有它深加工而形成的音,无论在哪种语言中均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平时说某人有辩才,善于辞令,就称为“三寸舌”或“三寸不烂之舌”。言语争辩也叫“舌战”。  

观察发音器官示意图,并且记住各个发音器官的名称,能在自己的口腔中找到对应的器官。                                                                        

3)语音的社会性质  

语音的社会性质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性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A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约定不同,因此,同一个意思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去表达,如“鸡”,普通话读jī,广东话读[kai];而同一种语音形式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fei]这个音节,汉语可以表示“飞”、“非”、“妃”等意义,而英语则可以表示“小妖精、仙女(fairy)”和“接合、恰好吻合(fit)”等意思。  

B各种语言均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在不同的语音系统中,一些相同的语音现象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如现代汉语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可分为送气的和不送气的两组,因为这送气和不送气有别义作用:bp有别,dt不同;而英语清辅音的这种“送气”和“不送气”却无区别意义的作用。  

第二课

二、语音学  

语音学是研究语言声音体系的科学。语音学的任务是研究说明语音的性质,内部结构和单位,语音的分类和组合,语音的产生、变化及变化的规律。  

三、语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素及其类别  

1.什么是音素  

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的不同取决于音色的不同,iü音色不同,所以是两个音素。  

2.音素的分类  

人们往往从发音方法的角度将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所谓元音,是指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如普通话的aoeêiuü等。元音又叫母音。  

所谓辅音,是指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如普通话的bpmf等。辅音又叫子音。  

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在于:  

1)气流受阻与否。发元音时,气流在咽头、口腔畅行无阻,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气流在咽头或口腔受到阻碍,只有冲破这种阻碍才能发出音来。这是元音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  

2)气流强弱与否。发元音与否,气流振动声带发音,已有所消耗,所以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必须冲破阻碍,所以气流较强。   

3)发音器官紧张均衡与否。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紧张,如发 ba(八)中的b的时候,只有上、下唇特别紧张。  

(二)音节  

1、什么是音节  

音节是用听觉可以区分的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它是依据发音时肌肉的松紧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片断。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阿”[A]: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钱”qián。如果说音素一般人在自然状态下是感觉不到的话,那音节则是能感觉到的,比方说“走”zǒu,一般汉族人都能感到是一个音节,至于问它包含几个音素,那是专业人员的事,一般人不一定知道。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如“前程”qiánchéng就代表两个音节。例外的情况有,但不多,如“花儿”huār就用两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儿话音节均如此。关于音节的结构及其分析,将在讲授普通话音节时予以讨论。  

2、音节的构成  

普通话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有些比较复杂的音节的韵母包含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普通话音节的构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构成,如“广”,最少必须有一个主要元音,如“饿”。  

2)、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韵腹。  

3)、元音在音节中占主导地位。一个音节中元音音素最多可以有三个并且可以连续出现,分别充当韵头、韵腹、韵尾,如“有”。如果一个音节只剩韵腹,那么这个韵腹就是主要元音,如“饿”。  

4)、辅音在音节中充当声母和韵尾,只在开头和末尾出现,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音节。音节开头可以没有辅音,在末尾出现的辅音也只限于nng两个音素。  

5)、汉语音节可以没有声母、韵头、韵尾。  

6)、汉语音节中充当韵头的是元音iuü。充当韵尾的是元音iu以及u的书写形式o,如“ao”中的o,还有辅音nng。  

3、普通话声韵拼合的一些规律:  

1)、双唇音和舌尖中音dt能与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与撮口呼韵母相拼。双唇音仅限与合口呼中的u相拼。  

2)、唇齿音、舌面后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等声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唇齿音仅限与合口呼中的u相拼。  

3)、舌面前音同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4)、舌尖中音nl能与四呼韵母相拼。零声母音节在四呼中都有。  

5)、“o”韵母只与双唇音和唇齿音相拼,而“uo”韵母却不能与双唇音和唇齿音相拼。  

6)、“ong”韵母没有零声母音节,“ueng”韵母只有零声母音节。  

7)、“-i”(舌尖前)韵母只和“zcs”三个声母相拼,“-i”(舌尖后)韵母只和“zhchshr”四个声母相拼,并且都没有零声母音节。  

8)、“er”韵母不与任何声母相拼,只有零声母音节。  

(三)音位  

1、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与音素相比,音素是按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普通话共有33个音位。元音音位7个,辅音音位22个,声调音位4个。  

2、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同一音位内部因位置或条件的不同而出现的语音变化,也称“音品”。  

音位变体可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在同样条件下可以自由替换不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几个变体叫“自由变体”。  

3、音质音位与非音质音位  

由于元音音位及辅音音位都是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素间的差异是音质(音色)的差异,所以由音素这种音质性质构成的音位是音质音位,又称音段音位。  

由音高、音强、音长构成的音位是非音质音位,又称超音段音位。它一般附加在音质音位之上。非音质音位主要有调位、重位、时位等。  

4、音位的区别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就是能够把一个音位与另一个区别开来的特点。每一个独立的音位,都有若干个区别特征,是一组区别特征的总和。例如:  

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有四个区别特征,以不送气与p‘对立)  

p‘:双唇、送气、清、塞音(有四个区别特征,以送气与p构成对立)  

  这些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以从生理、物理和感知等方面来考察,现代语音学家列出了约三十个区别特征,不过就一种具体的语言来说,大约只用到其中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用来区别音位的区别特征是有限的。有些特征是所有语音都有,如舌位的高低前后,双唇、塞音等特征,有些特征则只属于某种语音,如英语、法语、俄语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汉语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英语、法语、俄语没有这些对立。  

  汉语辅音的区别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音部位: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发音方法:塞音、檫音、塞檫音、鼻音、边音、送气、不送气、清、浊。  

每个音位都具有其中的几个区别特征,从而构成词的语音形式上的对立。而且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它有共同特征的音位相互联系形成聚合群。这就体现了音位的系统性特点。  

第三课

三、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方案  

建国以后,我国政府就着手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52年到1954年,当时的指导思想,是想结合汉字的特点来制定一套拼音方案,后来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结合汉字制定的拼音方案已有“注音字母”,在这方面它可以说已达到极限,要超越它是不可能的。于是从19552月起,开始转向拉丁字母,并从中圈定了几十个字母,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工作很顺利,没多久,就诞生了两个草案,一个是王力等三人草案,一个是林汉达等多人草案,经过权衡,最终选用了王力等三人草案,于195610月予以公布,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后又经多次修改,于 1958211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正式起用。  

《汉语拼音方案》包括五个部分:  

1)字母表  

规定了二十六个字母及每个字母的学名。  

2)声母表  

提供了普通话二十一个声母的读音和例子。  

3)韵母表  

提供了普通话三十六个韵母的写法、例子及一些用法。  

4)声调符号  

提供了普通话四个调类的名称、所用符号及标调方法。  

5)隔音符号  

提供了隔音符号的形式及其方法/  

2.汉语拼音方案的用途  

1)给汉字注音,帮助人们准确的识读汉字。  

2)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3)作为少数民族制定文字的依据和基础。  

此外,汉语拼音方案也可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用语,还可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  

 

第三章

辅音和声母

【教学目标】:

了解辅音的发音过程、发音特点、发音条件,了解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掌握正确的普通话声母的发音方法,能正确区分声母的发音  

【教学内容】:

1、辅音的发音  

2、声母的发音  

3、声母辨正  

【知识点】:

辅音的发音过程、发音特点、发音条件,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清音,浊音,送气音,不送气音,声母辨正  

【重点】:

声母发音方法的类型  

【难点】:

声母辨正  

第一课

一、辅音  

1、什么是辅音  

辅音也叫“子音”,是普通话语音中除元音之外的另一大类。它有22个,依次如下:bpmfdtnlzcszhchshrjqxgkhng。辅音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在绝大多数的音节中充当起头的声母,普通话里的声母全由辅音充当。另外辅音nng还能充当韵尾。  

2、  辅音的发音过程  

辅音发音时,各部位阻碍的形成和消失有一个过程,语音学家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成阻阶段,发辅音过程的开始阶段,即发音中口腔内某两个部位阻碍作用开始形成,由静止或其他状态转到发一种辅音时所必需构成阻碍状态的过程。比如发b时,软腭上升,双唇紧闭,形成双唇阻气的态势。  

持阻阶段,发辅音过程的中间阶段,即发音中口腔内某两个部位阻碍作用的紧张持续。从开始“成阻”到最后“除阻”的一种中间过程。如发b时仍然紧闭双唇,气流加强充满口腔伺机突破双唇成音,有一种憋气的感觉。  

除阻阶段,发辅音过程的最后阶段。即发音中口腔内某两部位阻碍作用从某种阻碍状态转到原来静止状态或其他状态的一种过程,是结束阶段。如发b时,双唇由闭受气流的冲击突然打开爆破而成音,阻碍消除,发音结束。  

成阻、持阻、除阻是任何辅音发音时必须经过的三个基本阶段,但由于各个辅音的性质不同,发音情况也不完全一样。  

3、  辅音的发音特点  

1)发辅音时,肺里的气流经咽头、口腔的过程中,一定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不同部位的阻碍。气流只有克服各种阻碍才能成音。  

2)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气流克服阻碍通过口腔时激发阻碍的各部位而形成声波,经口腔、鼻腔、咽腔共鸣而成音。没有较强的气流辅音就不会有音响。  

3)发辅音时,口腔中阻碍气流的部位肌肉特别紧张。不阻气的部位不紧张。  

4)辅音发音时,大多数声带不颤动,声音不响亮。只有mnlrng五个辅音声带颤动,声音响亮。但其响亮度不如元音。  

5)辅音大部分为声波不规则颤动的噪音,不带乐音成分。  

4、辅音的发音方法  

可以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看其发音的条件。  

1)发音部位  

指气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碍的位置。也就是某两个发音器官为发音而接触或接近所形成的阻气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会因接触面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阻气部位,即发音部位。  

普通话的22个辅音,根据阻气部位的不同归纳为7种发音部位:双唇阻、唇齿阻、舌尖前阻、舌尖中阻、舌尖后阻、舌面阻、舌根阻。  

双唇阻:上唇与下唇成阻,如bpm。  

唇齿阻:上齿与下唇内缘成阻,如,f。  

舌尖前阻:舌尖与上齿背接触或接近成阻,如,zcs。  

舌尖中阻:舌尖与上齿龈成阻,如,dtnl。  

舌尖后阻:舌尖翘起与硬腭前部接触或接近成阻,如,zhchshr。  

舌面阻:舌尖轻抵下齿,舌面向上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成阻,如,jqx。  

舌根阻:舌头后缩,舌根与软腭接触或接近成阻,如,gkhng。  

2)发音方法  

指发音器官构成阻碍和除去阻碍的方式。  

五种发音方法:  

A.塞音  

也叫“爆发音”或“破裂音”。发音时,成阻的发音部位完全形成闭塞阻住气流,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充满口腔后不断冲击成阻部位,成阻部位突然解除阻塞使积蓄的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音。普通话有6个塞音:bpdtgk。  

B.擦音  

也叫“摩擦音”。成阻时发音部位之间相接近形成适度的缝隙,持阻时,气流从窄缝中挤过摩擦成音,到除阻时摩擦完了发音结束。普通话有6个擦音:fhxshsr。  

C.塞擦音  

发音时以“塞音”开始,以“擦音”结束,是“塞音”和“擦音”的紧密结合。发音开始时,发音部位先完全闭塞阻住气流,然后慢慢放松阻塞部位形成一定的缝隙,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去摩擦而成音。普通话有6个塞擦音:jqzhchzc。  

D.鼻音  

发音时,发音部位完全闭塞封住口腔通路,同时软腭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路。从肺里呼出的气流颤动声带到达口腔,因受到阻碍,只好从鼻腔流出而成音,由于鼻腔是不可调节的固定的发音器官,不同音质的鼻音是口腔不同部位的阻碍造成不同的口腔共鸣状态,最终由口腔和鼻腔双重共鸣而形成的。普通话的鼻音有3个:mnng。  

E.边音  

发音时,舌头后缩,舌尖与上齿龈接触,舌头两边仍留有空隙,同时软腭上升阻塞鼻腔的通路,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头两边的缝隙通过而成音。普通话只有l一个边音。  

普通话辅音除了上述五种发音方法外,还根据发音时气流的强弱把塞音和塞擦音区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送气和不送气主要用于区别那些同部位、同方法的辅音。如bp双唇阻塞音,不同处就在于发b时不送气,发p时送气。  

送气音——这类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较显著。如果拿一张薄纸放在唇前发bp二个音进行比较,发p时气流对纸的冲击明显比b强。但播音员发送气音时,气息就要有所控制,不要用强气流冲击话筒造成噪音。普通话里送气音有6个:ptkqchc。  

不送气音——这类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弱,较缓和。普通话里不送气音有6个:bdgjzhz。  

送气与不送气是相对而言的,不送气音比送气音气流相对弱一些、短一些,但比元音要强。  

此外,普通话的辅音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有“清音”和“浊音”之分。  

清音——发音时不颤动声带,声音不响亮带有噪音成分的音叫清音。普通话里有下列音为清音:bpfdtgkhjqxzhchshzcs。  

浊音——发音时声带颤动,声音较响亮带有乐音成分的音叫浊音。普通话里有下列音为浊音:mnlrng。其中只有mnlr作声母用,ng只当韵尾用。  

 

第二课

二、声母  

1、什么是声母  

声母是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  

在普通话中,基本上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的读音。普通话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相拼而成的。  

除零声母外,声母都是辅音。普通话的声母一共有22个(包括零声母)。零声母音节是一种特殊的音节,大多是由古代的有声母的音节脱掉声母而形成的。零声母的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的韵头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摩擦的成分,可以看成是用半元音[j][w][H]起头。在小学课本中,没有零声母的概念,而将yw(即iu)也做为声母。严格说来,yw不能算做声母,它是复韵母中的韵头,只是在零声母音节中,其位置类似声母罢了。  

2、  声母与辅音  

声母的发音条件从性质上来说与辅音相同。但原则上声母和辅音是有区别的。声母是就音节而言的,是音节起头的辅音音素,从数量上来说它只有21个,是古汉语音韵学沿用至今的名称。而辅音是就音素的性质而言的,从数量上来说它有22个,除了充当声母外,辅音音素ng还能充当韵尾,n除了充当声母外也能充当韵尾,所以在使用范围上辅音的概念大于声母,它是语言学对语音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ben”,b在音节中是声母,b的性质是辅音。  

3、声母的分类  

不同的声母是由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1)按发音部位分类:  

发音部位指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  

除零声母外,另外21个声母按阻碍部位可以分成7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前音和舌根音;  

2)按发音方法分类:  

发音方法阻碍气流和解除阻碍的方式、气流的强弱及声带是否颤动等,按发音方法可以分成5类:塞(sè)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边音。  

3)按声带是否振动分类:  

按声带是否振动可以分为清音和浊音。清音又有送气不送气之分。下表是21个声母和后鼻韵母韵尾-ng的归类:  

第三课

三、声母的发音  

1、双唇音b,p,m和唇齿音f  

双唇音,就是利用双唇闭合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  

在发b时,双唇闭合,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双唇打开,气流脱口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振动。发p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b同,只是在发p时,冲出的气流比发b时要强许多。像这样,先在口腔中造成阻碍,让气流在阻碍后面积蓄起来,然后除去阻碍,让气流冲出,爆发成声,以这种方式发音的辅音就叫做塞音。声带不振动的辅音,就叫做清音;反之则叫浊音。像b这样,有气流冲出,但气流不强,叫做不送气;而像p这样,冲出的气流很强,叫做送气。因此,b是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是双唇送气清塞音。  

注意汉语的b和欧洲语言中的[b]是不同的。汉语的b是清音,英语的[b]是浊音。因此,不能以汉语中的b去发欧洲语言中的[b],也不能用欧洲语言中的[b]去发汉语中的b。后面的dgjzhz都是这样的情况。  

在发m时,双唇闭合,封闭气流的口腔通路,软腭下垂,气流从鼻腔泄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像这样,在口腔中造成阻碍,让气流从鼻腔中泄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以这种方式发音的辅音就叫做鼻音。此外,很显然,m是一个浊音,它是双唇浊鼻音。  

唇齿音,就是利用上齿与下唇相接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  

在发f时,上齿与下唇相接,软腭上升,让气流从唇齿间的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像这样,在口腔中造成阻碍,但在阻碍中留一窄缝,让气流从这条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以这种方式发音的辅音就叫做擦音。f是唇齿清擦音。  

2、舌尖中音d,t,nl  

舌尖可以上翘,抵在上腭的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的阻碍。其中,利用舌尖抵在上齿龈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叫做舌尖中音。相对应的还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将在后面介绍。  

在发d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尖离开上齿龈,气流迸发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振动。发t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d同,只是在发t时,冲出的气流比发d时要强许多。d是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t是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在发n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封闭气流的口腔通路,软腭下垂,气流从鼻腔泄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n是舌尖中浊鼻音。  

在发l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轻腭上升,然后让气从舌头与两颊内侧的空隙间流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以这样的方法发音的l叫做边音。l是舌尖中浊边音。  

3、舌根音g,kh-ng  

舌根音,就是利用舌根隆起抵住软腭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  

在发g时,软腭上升,舌根隆起抵住软腭,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根下降,脱离软腭,气流迸发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振动。发k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g同,只是在发k时,冲出的气流比发g时要强许多。g是舌根不送气清塞音,k是舌根送气清塞音。  

在发h时,软腭上升,挡住气流的鼻腔通路,舌根隆起,与软腭之间形成一个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h是舌根清擦音。  

在发-ng时,软腭下垂,舌根隆起抵住软腭,封闭气流的口腔通路,气流从鼻腔泄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ng是舌根浊鼻音。在普通话中,-ng不是声母,仅作为后鼻韵母的韵尾。  

在一些方言中,hf会相混;学习普通话,要注意区分这两个音。  

4、舌面前音j,qx  

舌面可以抬起,抵住上腭的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的阻碍。其中,利用舌面前面抬起抵住硬腭前部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叫做舌面前音。相对应的还有舌面中音和舌面后音。舌面后音就是舌根音。在普通话中没有舌面中音。  

在发j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面前部微离硬腭,形成一个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发q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j同,只是在发q时,冲出的气流比发j时要强许多。像这样,先在口腔中造成阻碍,让气流在阻碍后面积蓄起来,然后在阻碍中留一窄缝,让气流从这条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因为这种发音方式兼有塞音和擦音的特点,因此,以这种方式发音的辅音就叫做塞擦音。j是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q是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  

在发x时,舌面前部靠近硬腭前部,形成一个窄缝,软腭上升,气流从舌面与硬腭间的窄缝里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可见x的发音部位和jq相同,但它的发音方式没有塞的成分,是纯粹的擦音。因此,x是舌面前清擦音。  

5、舌尖后音zh,ch,shr  

舌尖后音,就是利用舌尖抵住硬腭前部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硬腭前部比起上齿龈来,位置靠后(靠近咽喉),因此相比于利用舌尖抵住上齿龈的舌尖中音,这类音就叫舌尖后音。  

在发zh时,舌尖翘起,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尖微离硬腭,形成一个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发ch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zh同,只是在发ch时,冲出的气流比发zh时要强许多。zh是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ch是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在发sh时,舌尖翘起,接近硬腭前部,在舌尖与硬腭之间留有一个窄缝,软腭上升,气流从舌尖与硬腭间的窄缝里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发r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sh同,只是在发r时,声带要振动。sh是舌尖后清擦音,r是舌尖后浊擦音。  

由于发舌尖后音时,舌尖要上翘起,仿佛是向后卷,因此舌尖后音zhchshr通常又叫做卷舌音。  

6、舌尖前音z,cs  

舌尖前音,就是利用舌尖抵住上门齿背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上门齿背比起上齿龈来,位置靠前(告近双唇),因此相比于利用舌尖抵住上齿龈的舌尖中音,这类音就叫舌尖前音。  

在发z时,舌尖抵住上门齿背,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尖微离上齿背,形成一个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发c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z同,只是在发c是,冲出的气流比发z时要强许多。z是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c是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在发s时,舌尖接近上门齿背,形成一个窄缝,软腭上升,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s是舌尖前清擦音。  

由于发舌尖前音时,舌尖要前伸,上翘的姿势不明显,舌面平直,因此舌尖前音zcs通常又叫做平舌音。在许多方言中,卷舌音和平舌音不分,甚至这两类音和舌面前音jqx也不分。学习普通话,要特别注意这三类音的区分。  

在发以上各音时,软腭的位置也是不可忽视的。软腭上升,是为了堵住气流的鼻腔通道;软腭下垂,是为了堵住气流的口腔通道。如果软腭的位置不好,气流总是同时从鼻腔和口腔中泄出,发出的音就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声母。  

 

第三章

朗读训练

 

第一课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的基本要求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 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而把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用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 把握作品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无论读什么作品,这“案上的工作”都不能少。如读《海燕》,就要用激昂的语调,较快的语速。

 

第二课

三、 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 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 ,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 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 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三) 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 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第四章

口语表达

 

第一课

口语的定义和特点

一、口语的定义

口语是指用语音表达的、以说和听为形式的、与书面语言表达相对应的一种语言表达式。口语往往通过口说耳听,借助于声音和各种辅助手段表情达意。口语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社会知识信息的载体。社会交往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口语建立密切联系,传递知识,播撒信息,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在文字产生之前,口语即已产生,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和源泉,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同书面语比较,有着明显的特点。第一,历史时间长。书面语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口语从人类产生起就有了,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第二,使用范围广。书面语只限于识字的人使用;口语可以全民使用。第三,交流信息快,表达效果强。书面语交往是间接表达,单向传递,传递知识信息是抽象的、静态的;口语交往是直接表达,双向传递,传递知识信息是具体的、动态的,有声、有形、有情,表达的效果比书面语更直接、更形象、更生动。

二、口语的特点

1.易逝性。口语是通过声波传播的,而声波瞬间即逝,这就使得口语不能像书面语那样,可以反复阅读、揣摩、回味。心理试验表明,一般人听连续的语流,精确地留在记忆里的时间大约不超过七八秒钟,超过七八秒钟,听话者的记忆就模糊不清,残缺不全了。

2.同步性。即外部语言表达的口语与内部语言思维是同步进行的一般来说,人们心里所想到的才能表达出来,每个人说话都会受到大脑的支配,口语只是将这种思维外化了。

3.自然性。口语相对于书面语来说,显得通俗、自然、平易,它保留了生活中许多语音、词汇及语法现象,如使用方言、俗语、俚语,使用儿化、象声词、语气词,使用省略、倒装等变式句,使用短句、散句等,有时还使用体态语辅助表达。

4.临场性。口语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而是现场的即兴发挥。因此,很多话会来不及仔细思考就要表达出来,有时难免不完整、不严谨,需要及时更改、补充,运用一些重复、补充、插入语,有时甚至会使用“嗯”、“啊”等口头词填补表达空白。

5.综合性。口语表达是一个从生活到思维,再由思维外化成口语的双重转化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首先综合体现了表达者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因素。不同表达者由于经历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体现出的生活体验、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也会有所不同,他们说出的话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口语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其次,说话要综合运用语音、语调、眼神、表情等因素。如果语调没有变化,语言是枯燥的;如果表情没有变化,语言是僵硬的;如果没有一点儿体态语的辅助,语言是不生动的。所以口语表达需要调动知识素养、生活积累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

 

第二课

口语表达和口语表达训练

一、口语表达

    口语表达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体现着人的思想道德、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能力与水平。口语表达不完全等同于口语,它超越了现实口语的芜杂、琐碎、粗糙的形式,是一种运用经过加工提炼、规范化的标准口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交际活动,是面对特定的对象而进行的。

    (一)口语表达的特点

    1. 即逝性。通过声音传递的口语表达稍纵即逝,不会停留,具有即逝性的特点。

    2.灵活性。口语表达不像书面语那样,可以进行系统的构思,充分的准备,它往往要随时间、场合、对象等的不同随时发生变化。“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体现了口语表达的灵活性。

    3. 通俗性。口语表达是面对面的交流,需要听话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但语音又稍纵

即逝,这就要求说话人的语言明白易懂,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语来表达思想,使语

言新鲜活泼,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多用短句、实词,避免使用过多的修饰语,尽量少用长句。

    (二)口语表达的原则

    口语表达是最丰富、最具个性的一种交流方式,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口语表达上各具

色,在语音、语法习惯上也不完全相同,但多姿多彩的口语表达,有着基本的原则与要求。

    1.语音清晰响亮。由于口语表达是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的,语音又具有易逝性,这就要

求说话人发音吐字要清晰,发标准音,说普通话,声音要有一定的响度,否则,会给交流带

来困难。清晰、响亮是口语表达的基本原则。

    2.用词准确简洁。口头表达是将思维转换成语言的过程,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思维

与表达几乎同步,虽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斟酌词句,但仍要求用词准确、贴切,精心选择最确切、最恰当的词语,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表达清楚突出:表达清楚是指条理清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层次。虽然口语

表达不像书面语那样要求条分缕析,有严密的逻辑,但也不能没有头绪,漫无边际。表达的中心要突出,表达的重点、目的是什么要让听话人一目了然,不能东一句,西一句,罗里

 

嗦,语无伦次,使人不得要领,抓不住中心。

   4.态度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表达者具有较高素质、修养的具体表现。口语表达要文明得体,使用文明语言,遵守礼貌原则,做到谦恭、平和、文雅。用诚恳、虚心、恭敬的语言与人交流,胸怀坦荡,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隐私,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说话态度温和,语气委婉,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语言纯洁、健康、高雅,不粗野、不鄙俗、不恶语伤人。

    二、口语表达训练

    (一)口语表达训练的要求

    任何能力都是训练出来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科学、系统、严谨的训练。口语表达训练要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循序渐进,具有系统性。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总体上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依

据口语表达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由读到说,由听到说;由字、词到段落、篇章;由有文字凭

借到无文字凭借;由有准备到即兴,既使训练体现出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又使训练遵循各知

识体系的内在规律性,使总体训练具有系统性。

    第二,以练为主,突出实践性。口语表达训练作为一种技能的培养,虽然离不开系统

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理论毕竟是一种知识,知识的掌握不等于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

量具体的、有系统的、艰难的训练,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达到提高的目的。所

以在学习中要以练为主,突出实践性。同时也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理论作指导,因为

离开理论的指导,训练就会带有盲目性,盲目的训练可能导致事倍功半,或者收效甚微,而

理论指导下的训练会更科学,更有成效。

    (二)口语表达训练的途径

    口语表达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为便捷的一种交际手段,进行诵读训练、同义训练、暗训练和幽默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1.诵读训练

    诵读是培养口语表达的有效途径,对于说话的语感和表情的培养尤其重要。诵读的方法

很多,可以低声诵读、高声诵读、模仿角色诵读、面对听众诵读。低声诵读的目的在于悉心

领会作品的含义、节奏和神韵;高声诵读是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语言清晰响亮而富有感情;模仿角色诵读可以训练惟妙惟肖地说出各种

人物的腔调的能力,增强口语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面对听众诵读可以达到锻炼当众说话的能力和胆量的目的。

    诵读训练能使口语表达更加声情并茂。

    2.同义训练

    现代汉语词汇里,存在着大量的近义词,这些近义词基本意义相近但其色彩意义和用法

不完全相同,口语训练可以通过近义词练习,激活思维,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近义词训练

首先要注意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别。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别体现在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体会”

“领会”;词义轻重程度的不同,如“批评”和“批判”;词义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如“特

”、“特征”和“ 特性”;词义所表示的个体和集体的不同,如“人”和“人口”。其次要注意词的色彩意义方面的差异,如“鼓动”和“煽动”。再次,要注意词的用法方面的差异,

“篡改”和“窜改”的搭配对象不同,“和”、“及”、“与”的句法功能不同。

    现代汉语中一些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如果采用不同句式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现代

汉语句式是多样的,从结构上看,有单句和复句;从句子成分的位置看,有常式句和变式句;

从语气上看,有肯定句和否定句;从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的角度看,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从

字数上看,有长句和短句。同义句式训练,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的灵活性和多面性。

    同义训练能使口语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3.暗示训练

    暗示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

程。暗示的目的是向对方传递信息,引起对方注意和重视。暗示的手段可以是语言或非语言语言暗示可以采用一些语意较轻的词语替代语意较重的词语如用“办事过于谨慎”代替“胆

小怕事”;可以运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暗示本意,正话反说;可以用说故事、寓言、笑话的

方式暗示某个道理;还可以通过打比方来暗示。态势语也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如微笑、痛

苦的表情,手势、身姿等姿态语言。有些时候,还可以利用环境、场合等来进行暗示,达到

传递信息的目的。

    暗示训练能使口语表达更加委婉。

    4.幽默训练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揭露生活中的乖谬,揭示生活的哲理,让人得

到某种启示。幽默感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和积累培养出来的。幽默的构成

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双关。即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词义的相近关系,发挥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双

重意义,言此义彼,构成一语双关,巧妙地传递蕴藏在词语底层的潜在信息。双关有谐音

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2)夸张。即根据表达的需要,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对客观的人、事、物的些方面故意进行夸饰铺张,言过其实地进行扩大或缩小,形成幽默,加深印象。夸张的方式一般有大词小用、小词大用、庄词谐用等。夸张总是通过对生活中滑稽可笑或错误乖谬之处的夸大渲染,来揭示生活中的某些不合理或不和谐现象,以此达到嘲讽和劝戒的目的。

    3)张冠李戴。就是把本来只适合于甲事物、甲场合的话移植到乙事物、乙场合来说,

使语意出新,形成幽默。

    4)曲解。就是把毫不相关的事物捏合在一起,造成因果关系的错位或内在逻辑的矛盾,从而得出不和谐的、出乎意料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得出是由于对话语、问题进行歪曲和

荒诞的理解而导致的。

   幽默训练能使口语表达诙谐有趣。

 

第五章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上)

第一课

声母 韵母 声调辨正

    一、声母辨正

    (一)分清 zhchsh zcs

    zhchsh 又叫翘舌音,zcs 又叫平舌音。普通话平翘舌音分得很清楚,                                                                           “老施”不等于“老斯”。但不少方言平翘舌音相混,有的将普通话 zhchsh 读成 zcs,如成都话、武汉话;有的将普通话 zcs 读成 zhchsh;有的将普通话 zhchsh 读成 zcs jqx,如吴方言。

    要分辨平翘舌音,首先要掌握发音,分清二者的发音部位,尤其是要找出它们的差异。

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发音部位虽然都是舌尖,但舌尖接触的部位不同,平舌音舌尖抵住或接近上齿背;翘舌音舌尖上翘,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其次,要分辨汉字,即分清普通话里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分清汉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利用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类推。例如,普通话里,韵母 uɑnɡ、uɑiuɑ只与 zh

chsh 相拼,不与 zcs 相拼;韵母 onɡ只与 s 相拼,不与 sh 相拼;普通话的 bpmf 可以与 enɡ韵母相拼,却不与 onɡ韵母相拼。

    第二,利用汉字声旁类推。声旁是汉字表音的偏旁,例如“招”字,左边的偏旁是形旁,表意,右边的偏旁是声旁,表音。同一声旁的字,读音往往相同或相近。我们可以利用这规律来类推。例如记住了“者”的声母是翘舌音,以它作声旁的形声字“诸、猪、煮、著”等也是翘舌音。

    第三,记少不记多。普通话里,平舌音与一些韵母相拼的常用字较少,而与翘舌音相拼的常用字较多,记住较少的一边。如:cɑ擦;se 色涩瑟塞啬穑;zou 邹走揍奏;cou 凑;zen怎;cen 参岑涔;sen 森;zenɡ曾增赠憎;cenɡ曾层蹭;senɡ僧;zɑnɡ脏赃臧藏葬;cɑnɡ仓沧舱苍藏;sɑnɡ桑丧嗓。

    (二)分清 n l

    普通话 n l分得很清楚,但有不少方言如赣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西话、江淮官话等的一些地方分不清 n l。有的有 n 没有 l,有的有 l 没有 n,有的 nl

由变读。

    nl 的发音有共同之处,其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尖中音,都是舌尖与上齿龈形成阻碍,发音过程中声带都颤动,是浊音。二者的发音也有区别,其本质区别是形成阻碍和消除阻碍的方式不同。发 n 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舌的两侧跟上腭两侧形成封闭形闭合,软腭下降,气流从鼻腔泄出;发 l 时,舌尖抵住上齿龈稍后部位,舌的前半部下凹,舌的两侧跟上腭两侧保持适度的距离,软腭上升,气流从舌的两侧跟两颊内侧形成的间隙中通过(即从舌头两边通过),从口腔泄出。

    分清 n l声母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利用汉字声旁类推。例如:

    n   尼    妮 泥 呢 伲 怩 铌 旎 昵

    l   良    粮 郎 狼 廊 榔 琅 郎 朗 浪

    第二,记少不记多。普通话里,有些韵母与 n 相拼的字特别少,记住这些字。例如:ne呢(轻声);nu 女;nei 馁内;nin 您;nuan 暖;niao 鸟袅尿;neng 能;niang 娘酿;nang囊。

    ()分清 f h

    普通话里,f h 分得很清楚,但在一些方言 fh 相混的现象比较严重。就发音而言,f h 的发音方法相同,都是清擦音,但发音部位不同。f 是唇齿音,发音时下唇接近上齿;h 是舌根音,发音时舌根抬高,靠近软腭。分清 f h声母的字,可以用以下方法:

    第一,利用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普通话声母 h 能与 u 相拼,也能与以 u 起头的韵母相拼,而 f 只能与 u 相拼,不能与以 u 起头的韵母相拼。所以,普通话的“非”读“fei”,不读“fuei”。

    第二,利用汉字声旁类推。例如:

    f  方    芳 坊 妨 房 防 纺 访 仿 舫 放

    h  胡    湖 糊 蝴 葫 瑚 猢

    (四)分清不送气音和送气音

    普通话声母的塞音和塞擦音中有 6 对不送气音和送气音的对立,它们是不送气声母b、                                                                                 d、ɡ、jz zh,送气声母 ptkqcch。不送气与送气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发音时应注意气流的强弱,气流弱的为不送气音,气流强的为送气音。在这类错误中,将不送气音读作送气音比较多见,如客家话。应熟记普通话的这些字,按普通话读音去读。

    (五)分清尖音和团音

    声母 zcs iü或以 iü起头的韵母相拼叫尖音,声母 jqx iü或以 iü起头的韵母相拼叫团音。普通话只有团音,没有尖音,有的方言将 jqx iü相拼的字读作了 zcsj zq c x s 的发音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它们的发音部位,jqx 是舌面音,舌面与硬腭形成阻碍,zcs 是舌尖前音,舌尖与上齿背形成阻碍。注意将方言中 zcs iü或以 iü起头的韵母相拼的字改为 jqx

    (六)改浊音为清音

    普通话塞音、擦音、塞擦音声母中只有一个浊擦音 r,其他都是清声母。而有些方言如吴方言、湘方言浊声母比较多,除 r 外,还有一套与 bd、ɡ、jzhzcsfh

配的浊声母,在这些方言里,“牌”、“铜”、“葵”、“慈”、“床”、“道”、“共”、 “旧”、“皂”

等的声母都读成了浊声母。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应该将这些浊声母改读成相应的清声母。

    (七)分清 r l 及零声母

有的方言将 r 念为 l,如把“软”念成“luɑn”;有的将 r 念为零声母,如把“容”念成“yonɡ”。

r 是翘舌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跟 sh 相似,不同的是发 sh 时声带不颤动,发 r 时声带颤动。普通话 r声母字不多,可以利用汉字声旁类推等办法帮助记忆。

    二、韵母辨正

    各地方言中,韵母较声母的情况复杂得多,单韵母之间、单韵母与复韵母之间、复韵母之间、鼻韵母之间,以及开口呼与合口呼之间、合口呼与撮口呼之间都存在着方音辨正问题。我们只探讨几个主要问题。

    (一)分清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

    普通话鼻韵母分前鼻韵母(带-n)和后鼻韵母(带-nɡ),有的方言将前鼻韵母读成后鼻

韵母,有的方言又将后鼻韵母读成前鼻韵母。这种混同现象,以 in inɡ最为突出,其次是en enɡ,再次是ɑn 和ɑnɡ、iɑn iɑnɡ、uɑn uɑnɡ。

    要分辨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首先要发准-n -nɡ两个鼻音韵尾。发-n 时,舌尖轻轻抵住上齿龈,口形较闭;发-nɡ时,舌头后缩,舌根轻轻抵住软腭,口形较开。其次,要分辨前鼻韵母字和后鼻韵母字。区分可以借助以下方法:

    第一,利用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普通话韵母 inɡ、enɡ可以与声母 dtn 相拼, 而

inen 不与它们相拼(“您、嫩”除外),那么,方言中 inen dtn 相拼的字,就要改念为 inɡ、enɡ韵母;韵母 iɑn 与声母 bpmdt 相拼,但 iɑnɡ不与它们相拼,方言中 iɑnɡ与 bpmdt 相拼的字,要改念为 iɑn 韵母;韵母 uɑn 与声母 dtnlrzcs 相拼,而 uɑnɡ不与他们相拼,方言中 uɑnɡ与 dtnlrzcs 相拼的字,应改念为 uɑn 韵母。

    第二,利用形声字声旁类推。例如:

    in    斤    近 靳 芹 欣 新 薪 忻 昕

    inɡ   宁    柠 狞 拧 咛 泞  

    en    分    盆 芬 吩 纷 氛 汾 棼 粉 份 忿

    enɡ   争    睁 挣 狰 峥 铮 筝 诤  

    ɑn    干    竿 肝 杆 赶 秆

    ɑnɡ   方    坊 芳 妨 房 防 肪 纺 访 仿 肪 放

    (二)分清 o e

    一些方言 o 读作 e,主要是北方地区,还有一些方言 e 读作 o,主要在西南地区。

普通话里,o e 的发音基本相同,主要差异在是否圆唇:o 发音时要圆唇,e 发音时要展唇。

从声韵配合关系看,韵母 o 只与唇音声母相拼,而韵母 e 却不与唇音声母相拼。

    (三)分清 i ü

    i ü都是舌面、前、高元音,他们的主要区别在是否圆唇:i 不圆唇,ü圆唇。分清了 iü的发音之后,还要同时分清以 i ü起头的齐齿呼和撮口呼。普通话中,撮口呼韵母字不多,根据记少不记多原则,可以记住撮口呼韵母字。根据声韵配合规律,撮口呼韵母只跟 nljqx 和零声母相拼,别的声母的字不存在 iü相混的情况。

    (四)分清 eu uo

    普通话中,eu uo 韵母字是分得很清楚的,但有些方言将一部 uo 韵母字读作 e

将一部分 u 韵母字读作 uo,从而造成 euo 不分,uuo 不分。普通话的 euo 韵母都能与dtnlgkhzhchshrzcs 相拼,哪些字读 e,哪些字读 uo,需要用心记忆。

    (五)不要丢掉韵头 u

       普通话 u 开头的韵母与声母相拼时,有的方言丢掉了韵头 u,如把“堆”(duī)读成了“deī”,把“团”(tuán)读成了“tán”。纠正这种错误,可以利用声韵配合规律记忆。例如,普通话的唇音声母和 nl 能与 ei 拼合,不能与 uei 拼合,其他声母(jqx 除外)能与 uei 拼合,却不能与 ei 拼合(个别字例外)。普通话 dtnlzcs uɑn 拼的字不多,可以记住这些 uɑn 韵母字。普通话 dtnlzcs 不与 en 拼( “嫩”、“怎”、“参”、“岑”、“涔”、“森”除外),因此,dtnlzcs后的字应是 uen 韵母,而不是 en 韵母。

    三、声调辨正

    各方言与普通话声调方面的差异比声母、韵母方面的差异更为复杂。就调类而言,普

话是四个调类,方言调类少则三个,多则十个。就调值而言,不同的方言,调类相同的字调值有可能不一样;调值相同的字,调类也可能不一致。即使某方言与普通话调类数一各个调类所辖的字也基本一致,但调值会有所不同或很不相同。

    方言声调和普通话声调都是由古汉语声调发展而来,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后来,声调按照声母的清浊等不同条件进行了分化,古清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阴调,古浊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阳调,于是,中古的四声演变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类。

    在现代汉语中,古声调的分合情况存在差异,普通话里平声仍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去声没有阴阳之分,入声分归四声,于是,构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所以,在进行声调辨正的时候,要认准“四声”,弄清楚它们在普通话中的调类,读准普通话调值。声调辨正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一)改变调值

    有的方言调类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只是调值不完全相同,这只要改变方言的调值,念

普通话调值,达到普通话声调的实际高度即可。如长沙人应将读 33 调值的字读成普通话的55 调值。读准普通话调值可以通过连读法进行练习,即用前一个字的尾音带起后一个字的音。例如:用阴平带去声,即由 55 调连读 51 调,如“发泄”。用阳平带阴平,即由 35 调连读 55 调,以阳平的终点带阴平的起点,如“白天”。用去声带上声,即由 51 调连读 214 调,使上声的起点不致过高,如“摄影”。用去声带阳平,即由 51 调连读 35 调,使阳平的起点不致过高,如“个别”。还可以通过对应法达到。如果某方言里的甲调值与普通话里的乙调值相同,就以方言中甲调值去读普通话里的乙调值。如济南话的上声(55)与普通话的阴平相同, 济南人就可以用“保、找”的上声调值来练习普通话的“非、挥”等阴平调值。

    (二)合并调类

    普通话四声中,只有平声分阴平和阳平两类,在这一点上,各大方言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有的方言有六个或六以上的调类,如广州、南昌、苏州等地,去声也分阴阳两类,上声也分阴阳两类,这些地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声调时,要把阴阳两类声调合并成一类。

    (三)记住入声字

    入声字有的方言里已经消失,有的方言里还保留着。有的方言只有一个入声如南京话;

有的方言有两个入声,如梅县客家话;有的方言有三个入声,如广州话。

    普通话没有入声,入声分派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所以,有入声的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先要了解哪些字是入声字,然后改掉方言中入声的读法,按普通话声调去读。有的方言虽然没有入声,但如果古入声字的归类与普通话不一致,也要找出来改正读音。

                                                    

第二课

音节的拼读

    一、音节的特点和结构方式

    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除了儿化是两个汉字读一个音节之外,一个汉字的读音

往就是一个音节。普通话的音节都带有特定的声调,声调不是音节的组成部分。

普通话音节有以下特点:

    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来拼写。

    2)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每一个音节都有元音,元音符号可以多达 3 个,必须连续出现,充当韵头、韵腹和韵尾;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往往是元音,个别不是。

    3)音节可以没有辅音。辅音只在音节的开头或结尾出现,在结尾出现的辅音只有 n

nɡ。

    4)没有复辅音。一个音节中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相连的现象。

    5)普通话音节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但不能没有韵腹和声调。

     二、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

普通话声母、韵母的拼合有很强的规律性,掌握了普通话声韵的拼合规律,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普通话的语音系统,避免拼音和拼写时出现差错。普通话声母和韵母配合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四呼”的拼合关系上。

 三、拼音的方法

    1.声韵两拼法。用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进行拼音。例如:

    f→ānɡ→ fānɡ(芳)  nínnín(您)

    2.声介与韵身合拼法。此法适用于有韵头的音节,先把声母和韵头合成一个部分,然后

   跟韵身进行拼音。例如:

    xi→ānxiān(先)    liáoliáo(聊)

    3.三拼法。适用于有韵头的音节。把声母、韵头、韵身三部分连读成一个音节。例如:

    bi→ānbiān(编)  tuántuán(团)

   4.直呼音节法。就是声、韵、调一口呼。拼读时,先做好发声母的准备,然后在发出声

母本音的同时,带出后面带声调的韵母。例如:

    zhì(制)   kān(刊)  shù(束)

    四、普通话音节表  

    在普通话中,常用音节有 400 个,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类分,开口呼音节最多共179 个,齐齿呼音节 83 个,合口呼音节 114 个,撮口呼音节最少,只有 24个。

 

第三课  

音变现象

    音变是指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人们说话、朗读时,连续发出一连串的音节,被称之为“语流”。在语流中,音素与音素、音节与音节、声调与声调之间,往往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一些变化,这种语音的变化现象就叫音变。普通话要纯熟地道,必须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音变规律。普通话的音变现象主要有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变读。

    一、变调

    由于邻近音节声调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往往要发生变化,这种声调变化现象叫变调。普通话里明显的变调现象主要有“一”、“不”的变调,上声的变调等。

    (一)“一”、“不”的变调

   “一”的单字调是阴平 55,当它单念,或表序数,或处于词句末尾时不变调,其它情况下要变调。“不”的单字调是去声 51,当它单念,或处于词句末尾,或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时不变调,在去声前要变调。

    1.“一” 、“不”在去声音节前调值变为 35。例如:

    “一”在去声前:一概  一气  一瞬  一半  一带

    “不”在去声前:不对  不会  不去  不看  不动  不坏

    2.“一”在非去声前调值变为 51。例如:

    “一”在阴平前:一生  一斤  一吨  一心  一瞥

    “一”在阳平前:一群  一年  一旁  一团  一时

    “一”在上声前:一手  一秒  一起  一举  一口

    (二)上声的变调

   普通话上声的调值是 214,但是读原调的情况较少,只有在读单字或处于词句末尾时才有可能读原调。上声的变调如下:

1.上声在非上声前读半上,调值由 214 变为 211。例如:

     上声+阴平:委屈  保安  午餐  火灾  扭曲  写生  惋惜

     上声+阳平:哈达  百合  楷模  体罚  浅薄  洗涤  准绳

     上声+去声:腐化  享用  韭菜  理发  土著  审讯  泯灭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为 35。例如:

     上声+上声:管理  美好  把守  首长  保险  彼此  爽朗  

     上声在原调为上声的轻声前,也读作阳平。这里的轻声,不是常读或固定的轻声,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读轻声。读这类词语要切记上声变调在前,轻声的变化在后,应遵循上声和上声相连的变调规律。如“晌午、小姐、打点、水手”等。

3.三个上声相连时,第一个、第二个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

     若结构为双单格(前两个音节结合得比较紧密),则第一个、第二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 变为 35。例如:

     手写体  管理者  古典美  洗澡水  处理品      

     若结构为单双格(后两个音节结合得比较紧密),则第一个上声音节读作半上,调值为211,第二个上声音节的调值变为 35,例如:

     纸老虎  有理想  小拇指  古法语  老处女

     二、轻声

   ()轻声的性质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但是在词和句子里,很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

念成一个既轻又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的,例如:叔叔、伯伯、姐姐、弟弟。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它的调值由前一个音节声调的调值决定,与该音节的原调调值无关。

   轻声音节的能量较弱,是音高、音长、音色和音强综合变化的效应,其中音高和音长在轻声音节的辨别中所起的作用较大,二者构成轻声音节的主要特性。从音高上看,轻声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调值,变为轻声音节特有的音高形式,构成轻声调值。从音长上看,轻声音节一般短于正常重读音节的长度,甚至大大缩短。尽管轻声音节音长短,但它的调形仍然可以分辨,并在辨别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有两种形式:

   1)在阴平、阳平、去声后,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低降调,调值为 31(调值下加短横线表示音长短,下同)。例如:

     阴平·轻声  包袱 bāofu    差事 chāishi    耽搁 dānɡe

   阳平·轻声  柴火 cháihuo   麻烦 máfɑn     行当 hánɡdɑnɡ

     去声·轻声  部分 bùfen     凑合 còuhe     豆腐 dòufu

  2)在上声后,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为 44。例如:

    上声·轻声  扁担 biǎndɑn  打量 dǎliɑnɡ   本事 běnshi  

    轻声音节的音色也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韵母发生弱化。声母也可能产生变化。轻声音节的音强并不一定比正常重读音节弱,所以,音强在轻声音节中不起明显作用。

    ()轻声词

    轻声是普通话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有的轻声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兄弟”,

xiōnɡdì,指哥哥和弟弟,读 xiōnɡdi,仅指弟弟;“对头”读 duìtó 是形容词,表示正确、合适的意思,读 duìto 是名词,表示仇敌、对手的意思。但是,有的轻声不具有区别词义

和词性的作用,如“脑袋”,可在普通话中必须读轻声,因此从根本上说,轻声这一语音现象是普通话的一个重要语音特色。

    轻声音节不会出现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的开头总是出现在其它音节的后面。一般地说,新词、科学术语没有轻声音节,绝大多数的轻声表现在一部分老资格的口语双音节词中。下面一些成分,在普通话中通常读轻声: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 。例如:

    白白的(de) 缓缓地(de) 拿得(de)动  看着(zhe)知道了(le) 说过(ɡuo

   2)语气词“吧、嘛、呢、啊”等。例如:

  快走吧(bɑ)     做得对嘛(mɑ)     人呢(ne)     唱歌啊(ɑ)

   3)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形式后头的字。例如:

    妈妈 māmɑ          猩猩 xīnɡxinɡ       歇歇 xiēxie           

    4)构词用的虚语素“子、头”和表示多数的“们”。例如:

    帘子 liánzi        木头 mùtou             你们 nǐmen           

    但是,当“子、头”作实语素时,不读轻声,读原调。例如:

     游子 yóuzǐ        瓜子ɡuāzǐ     埋头 máitóu       zhēntóu

    5)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例如:

    牌楼 páilou      亲家 qìnɡjiɑ       能耐 nénɡnɑi       累赘 léizhui  

    告诉ɡàosu       规矩ɡuīju         姑娘ɡūniɑnɡ        机灵 jīlinɡ    

    此外,普通话中还有一些成分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如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上、下、里、边”,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量词“个”等。

    三、儿化

    ()儿化的性质

    普通话中,卷舌元音 er 不与声母相拼,但可以自成音节,还可以与其它韵母结合成一

个音节,使这个韵母因卷舌而发生音变,这种语音现象叫做“儿化”。儿化的基本性质是使

 

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带上卷舌色彩。经过儿化的音节仍然是一个音节,叫“儿化音节 ,其

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叫“儿化韵”。儿化的基本性质从语音角度分析就是卷舌作用,从词汇

性质来说是后缀。儿化音节用汉字书写是两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是在原音节后面加字母r”,如“花儿”拼写为 huār。“r”在儿化音节中不代表音素,只表示卷舌动作。

    ()儿化的作用

    儿化不只是语音现象,它还具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使汉语在表达上更加精确。

    儿化对有些词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头”指脑袋,“头儿”指带头的、领头的人。

儿化在有些词里有确定词性的作用。兼动、名两类的词或形容词,儿化后固定为名词,“画”

可以作名词或动词,“画儿”只作名词;有的名词、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如“堆”是动词,“堆儿”是量词。有的词儿化后带有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如“树枝儿、针眼儿、慢慢儿、小孩儿、宝贝儿”等。有些词习惯上儿化,并没有什么作用。如“圆圈儿、走道儿、蝈蝈儿、冰棍儿、玩意儿、被窝儿”等。

   在普通话里,可以适当使用能表示复杂语意的儿化词。那些可用可不用,不表示什么语

意的“儿化”,可以不加儿。一般地说,不能有相连的两个儿化音节,例如不能将“花儿 hu

ār ”“盆儿 pénr”合起来构成一个词,说成“花儿盆 huārpénr”,只能说“花盆儿 huāp

énr”

  (三)儿化韵音变规则

    儿化韵的音变条件取决于韵腹元音是否便于发生卷舌动作。卷舌很便利的,原韵母就不变,只加上 r;能卷舌,但不太便利,就稍变,迁就卷舌动作;不能卷舌的,就大变,甚至去掉韵尾,增添音素,使其有卷舌动作。

    1.便于卷舌,是指韵母的末尾音素是舌位较低或较后的元音(ɑ、oeêu)。儿化时

原韵母不变,直接卷舌。例如:红花儿 hónɡhuār、围脖儿 wéibór、唱歌 chànɡɡēr、旦角

dànjuér、白兔 báitùr

    2.不便于卷舌,是指韵母的末尾音素是前、高元音(iü),舌尖元音(-i),或鼻韵

尾(nnɡ),末尾音素的舌位与卷舌动作发生冲突。具体如下:

  1)韵尾是 in 的,丢掉韵尾 in,主要元音卷舌。例如:uɑi-uɑr 一块儿,en-er

门儿。但是韵母是 inü 的,丢掉韵尾 n 后,还要加 er。例如:in-ier 脚印儿,ün-ü 合群儿。

   (2)韵母是 iü的加 er。例如:i-ier 玩意儿,ü-ü 小曲儿。

   (3)韵母是舌尖元音-i(前、后)的将其换成 er。例如:zi-zer 瓜子儿,zhizher 墨汁儿。                                                                                                              

   (4)韵尾是 nɡ的,丢掉韵尾 nɡ,主要元音鼻化并卷舌。例如:ɑnɡ→?r 赶趟儿,enɡ→                                                                        钢镚儿,onɡ→?r 抽空儿。字母上的“~”表示元音鼻化。但是韵母是 inɡ的,丢掉韵尾加 er 后,e 同时鼻化,例如: inɡ→i  眼镜儿。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助词“啊”单独的读音是ɑ,出现在句末或句中的停顿处,表示语气缓和,增加感情色彩。由于“啊”总是出现在其它音节之后,是因“连音同化”或“连音异化”而生产的增音现象,因此,其读音随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而产生变化。

 

第六章

教师课堂口语表达技能训练

第一课

普通话朗读技能训练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作活动。它以口头语言础,明白通俗,流畅自然,但又不同于日常说话。它要对口头语言进行加工,艺术地使用语言技巧,再现原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它也不同于朗诵。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言形式较为夸张,节律起伏比朗读大,往往借助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强化表达效果,有还运用灯光、布景、音乐等渲染气氛,增强表演的艺术性,而朗读不需要这些。朗读虽然也讲究语言的艺术,但必须接近真实自然的生活语言,所以,它是介于日常说话和朗诵艺术间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由于朗读所依据的材料是所有文体的文字作品,其目的是满足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求知欲,所以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这种能力的培养

能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朗读的技巧包括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内部技巧指朗读者内在机制的调动,包括理解作品,弄清楚作品的立意、目的、主题和结构,把握作品的态度和感情,确定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态度融化到作品中去,通过声音表达作品形象和情感。下面我们着重谈一谈朗读的外部技巧。

    一、停顿

    停顿是指有声语言表达中声音暂时的间歇、休止和中断,常出现在句子内部词语之间、

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层次与段落层次之间。停顿或是生理上的需要,停下来换换气,或是

结构和语意表达上的需要,为了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和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所以,有调节呼吸,调整节奏,使语意鲜明的作用。停顿可以分为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两种。

    (一)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指为反映句子、句群等结构关系而作的停顿。

    从意义上的联系来看,词与词可以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整体,这就叫做“意群”,意群可大可小,在较大的意群里,还可以按照疏密不同的意义关系和结构层次再划更小一些

的意义单位,这就叫做“节拍群”(在诗歌中常把一个节拍群称作一个“音步 )。朗读中的

停顿,大体都是出现在意群和节拍群后面的。

    意群和节拍群,往往和短语或句子语法结构直接联系起来,书面上一般用标点符号来表

示。语法停顿的长短跟标点符号所表示的结构层次大致相应。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顿号

为最短,逗号稍长,分号和冒号再长一点儿,句号、问号、叹号更长一点儿,省略号、破

号则根据表意的需要可长可短。

    (二)强调停顿

    强调停顿是指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为了强调语意、观点或表达某种感情所作的停顿,或

者在有标点的地方作比原来较长或较短的停顿。/”表示停顿,“//”或“///”表示停顿是时间更长。  

    强调停顿不受语法规则的制约,它是根据感情的需要来决定的。它可以跟语法停顿一致,

也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延长或缩短停顿的时间(在有标点的地方缩短停顿,即连接);

还可以跟语法停顿不一致。朗读者要以表达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句为依据,以思想感情的变化

为前提来确定。例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前一例中的停顿,是为了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后一例中的停顿,是为了突出强调作者孤独、凄凉、愁苦的心境。

    强调停顿一般分为前停、后停、前后都停三种。前停就是在被强调的字词或结构前面进

行停顿,起到引起听者注意和带来期待的作用。后停就是在被强调的字词或结构后面进行停顿,起到让听者领会、回味作品意蕴的作用。前后都停是强调两个停顿之间的字词或结构,

它突出了中间部分的语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句中的停顿,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其时间的长短都不是绝对的,必须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恰当掌握。停顿只是声音的中断,不是感情的中断,朗读要做到音停意不断,音断情相连。

    二、重音

    重音是在词和语句中,运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的音。重音能准确体现词语、句子的主次关系,便于听众正确领会词语或句子的意思。重音有词重音和句重音两种。

    (一)词重音

    双音节和多音节词里都有一个读音比较重的音节,这个重读的音节就是词的重音。普通话的词重音有一些基本的格式。词的轻重音格式与词的结构有关。

    双音节词语多数是“中·重”格式,如“徘徊、火车、人民、祖国”等,少数是“重·轻”

格式,如“壮实、枕头、月亮、商量、便宜”等。三音节词语多数是“中·次轻·重”格式,

“研究生、西红柿、自行车、热乎乎”,少数是“中·重·轻”格式,如“同志们、老

”,极少数是“重·轻·轻”格式,如“朋友们、媳妇们”。四音节词语绝大多数是“中·次

·中·重”格式,如“北京大学、光明日报、雄心壮志、奥林匹克 。

    词在句子中除了保持原来的轻重音格式外,由于词在句子中的特定含义不同,语法作用

不同,有些词读起来会重一些,有些词读起来会轻一些。大体上实词比虚词重一些,所以

朗读时,一般不要把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读成重音。

    (二)句重音

    句重音是语句中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的音。它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部分予以强调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

定,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短句子中的谓语,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句子中疑问代词、指示代词读重音。用“·”表示重音。例如:“水开.了。”“他迅速..地跑了。”“谁

.在唱歌?”“你的书在这.儿。”此外,体现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表示判断的主要词语如“可以、行、不好”等读重音。

    2.强调重音

    为了表示特殊的意思和感情,将句子中的某个词语突出强调的,叫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是根据说话人的意图来确定的,没有固定的位置,重音位置不同,表意重点不同。如何确定重音,一定要联系语境,根据语境挖掘出句子背后隐藏的含义,隐含意义反映语句的本质和联结,把隐含意义挖掘出来了,言语目的就明确了,重音位置也就确定了。例如“他来了”这句话,如果隐含意义是“我没有请他,他怎么来了”,重音就放在“他”上,表示吃惊、不高兴等心情;如果隐含意义是“我正打算去找他,他来了,太好了”,重音就放在“来”字上,表示高兴,喜出望外。

    一般来说,句子中表示语意的并列、对比、呼应性的词语,表示比喻、夸张、特指的词语,表示爱憎、兴奋、悲哀等感情的词语是重音。例如: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重音的读法是相对的,不是一味地无限制地加大音量,其表现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一是加强音量,即把某些词语读得重一些,响一些,使音势增强。

二是拖长音节,即把重音节拉长,用延长音节的办法突出重音。

三是轻读,即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在对比中突出重音,以轻显“重”。四是运用停顿,即通过在重音的前面或后面停顿来以停显“重”。

    三、语气

    语气,是能够表达说话人思想感情的语句的声音形式,也就是说话的调子、味道。语气

“内”、“外”两方面:“内”指语句所蕴涵的感情,是形成不同语气的内在依据;“外”指

语句的声音形式,是语气的外在表现。声音和情感密不可分。同一句话,情感不同,声音的

表现形式就不一样。

    (一)语气的色彩

    语气具有感情色彩,这种色彩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的积极运动的显露,具体来说,它是通过声音气息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声音和气息的运用,是如何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呢?从以下表格中可以大致看出。

                                          语气的色彩

     语气色彩                          给听众的感觉       表达的感情

   气徐声柔  气息缓慢而深长       声音轻柔        温和感            

   气足声硬  气息充足而猛塞       声音强硬        挤压感            

   气沉声缓  气息缓慢如尽竭       声音沉重        迟滞感            

   气满声高  气息饱满似清流       声音较高        跳跃感            

   气短声促  气息较短如流星       声音急促        紧迫感            

   气粗声重  气息粗重如擂鼓       声音较重        震动感            

   气提声凝  气息上提似倒流       声音凝滞        紧缩感            

   气细声黏  气息欲断还连         声音较黏        踯躅感            

   气少声平         气息微弱      声音较平        冷寂感            

   当然,语气的色彩在朗读中并不是孤立的,经常是交错结合,综合运用的。因此语气的色彩永远不会单一,是一个既有主次之分,又充满变化的综合体。

    (二)语气的分量

    感情是有分量的,有轻重之分,有浓淡之别,通过语气来表达时,语气也就应该有分量。语气的表达要注意适合感情的度,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在朗读中,我们把语气的分量为重度、中度和轻度。

    重度分量,一般用较长的停顿、较突出的重音和较鲜明的色彩显示出来。作品中的主要语句、关键语句语气的分量需要重度。中度分量,一般用稍长的停顿、稍突出的重音和稍明的色彩显示出来。作品中比较重要语句的语气分量用中度。轻度分量,一般用较短的停顿、较淡薄的色彩显示。作品中次要语句的语气分量用轻度。

    (三)语气的声音形式

    语气除了有色彩和分量之外,还有声音的形式。语气的声音形式包括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明暗虚实等各方面的变化。这里我们重点谈句调。

    句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

人对事物的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

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平调  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

淡或叙述的语气。例如:中国西部我们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西北和西南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

    升调  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例

如:难道真是有钱就幸福吗?

    降调  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降。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例如:你就让他走吧。

    曲调  调子升高再低,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例如:八八六十三,哎呀,你真是太聪明了!

    以上句调只是一个简单的归纳,其依据是句子末尾音节的抑扬变化,在实际语流中,高低升降的变化贯穿于全句。如“走过来的是谁?”的语调在“走”字处较高,“过”字略上升,“来”和“的”字稍下降,“谁”上升到最高,整个句子声音的高低变化是交错进行的,并不是一味的升高,或一味的降低。

    四、节奏

    节奏是显示于全篇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回环往复。语言的节拍是衡量语言节奏的位,语节内词语密,语流就快,词语少,语流就慢。语流的快慢体现了语言的节奏。

    语言的节奏与语速有一定的关系。语速是指朗读或说话时语流的快慢。语速的快慢由

品的内容和文体形式决定。语速可以分为中速、快速和慢速三种。中速一般用于感情没有多

大变化的地方,或者用于一般的记叙、议论和说明的场合。快速一般用于表示紧张、激动、惊惧、愤恨、欢快、兴奋的心情,或者用于叙述急剧变化的事情,刻画人物活泼、机警、热情、狡猾的性格,表示说话人斥责、质问和雄辩的声态等。慢速大多用来表示沉重、悲伤、哀悼、沮丧的心情,或用来叙述平静、庄重的情景,还可以起强调的作用。可是语速并不能完全代表节奏,从一个句子的语速看不出整篇的节奏,但全篇的节奏是由一个个句子决定的。

    节奏有四种基本类型。一是轻快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有时有跳跃感,常用来描绘欢快、轻松、和谐的生活图景。二是低沉型。这种节奏语速较慢,多抑少扬,音强而着力,常用来描绘悲痛、沉重、庄严、肃穆的气氛和场景。三是舒缓型。这种节奏语速适中或偏慢,多扬少坠,声高不着力,气息深长而舒展,常用来抒情,或者描绘幽静的场景。四是紧张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气息急迫,声音短促,常用来表现紧张的场面和急切的心情。

                                   

第二课  

讲演技能训练

    讲演又叫演讲或演说,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为手段

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口头表达。讲演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有讲演主体——讲

演者,有讲演客体——听众,有沟通讲演者和听众的媒介——语言,有讲演特定的时空环境

——场所。讲演在人类文明社会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唤醒民众进行斗争的有效手段,

又有传播信息、讲授知识、经营管理和社会交际的作用。

    一、讲演的类型及特点

    讲演根据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讲演形式划分,有命题讲演、即兴讲演、

论辩讲演。命题讲演是根据他人拟定的题目,或者按照他人划定的范围,自己拟定题目,经

过准备而发表的讲演;即兴讲演是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围绕限定的话题或自选话题而发表的讲

演;论辩讲演是在论辩中为辩护自己、反驳他人而进行的讲演。按讲演内容划分,有政治讲

演、经济讲演、军事讲演、学术讲演、法律讲演、道德讲演、宗教讲演、礼仪讲演等;按讲

演功能划分,有说服性讲演、说明性讲演、娱乐性讲演、激励性讲演等。

    与其他口语表达形式相比,讲演具有如下特点:

    1.现实性。讲演是一种现实活动。首先,讲演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现实的种种需要,影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次,讲演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性,即通过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评价,向听众陈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再次,讲演者的身份

是真实的,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观点和看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2.艺术性。讲演是一种口头表达艺术,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实践活动。讲演的许多细

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在内容、结构、文字表达上非常讲究,力求鲜明、简洁、准确、流畅;在语气的使用、节奏的处理、态势语言的运用上力求恰当、生动、形象、和谐。它虽

然不像表演艺术那样进行夸张,但需要体现艺术性,只有有艺术性的讲演,才能吸引听众,

产生好的讲演效果。

    3.综合性。讲演是一种综合性的口头表达形式,是写与说的综合,是讲与演的综合,是

讲演者各种知识、素养和能力的综合,是各种表达手法和技巧的综合。

   二、讲演的基本要求

    讲演现实性的特点要求讲演的内容真实,材料精当,讲演者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生活中的

真实现实,不可为了说明道理,虚构和捏造事实为我所用。讲演特定的语境,要求讲演的观

点鲜明,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及时与听众进行交流与互动,活跃场

上气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讲演传播知识、阐明道理、说服他人的目的,要求讲演者在

讲演中感情真切,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听众,打动听众,获得理解与赞同,取得支持与合作。

讲演的口语表达特点,还要求讲演者语音准确、响亮,语调有起伏,语气符合讲演情景和内容,语速适中,节奏富于变化,并伴有适当的态势语。

   三、讲演的基本技巧

    讲演由文稿的准备和语言的表达两部分组成,即使是即兴讲演,也有一个简单的“打稿”过程。文稿的准备属于书面表达,在此我们只谈与口语表达有关的基本技巧。

    (一)开头的技巧

    讲演开头的设计与讲演的目的、内容、听众及环境密切相关。内容和环境的多样性、听众的特殊性以及讲演不同的目的性,决定讲演的开头是多样的。常见的开头有:

    提问式开头。开场时提出一个或几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迅速唤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引起听众深思,激发其参与意识和急于知道答案的欲望。

    讲故事式开头。开场时用简短的语言讲述新近发生的奇文趣事、令人震惊的重大事件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制造悬念,赢得观众的关注。

    展示式开头。开场时先拿出一件或几件物品展示,给听众一个感性的直观印象,然用展示物品,提出和阐述观点。

    抒情式开头。通过运用排比、比喻、比拟等优美的语言,或直接引用美妙的诗歌开场使听众情绪迅速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欣赏感。

    (二)结束的技巧

    明代学者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虽然谈的是书面写作,但也适合于讲演。讲演除了要有好的开头和精彩的高潮外,还需要人意料、耐人寻味的结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常见的结束形式有:

    总结式结束。在讲演结束时用概括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对所阐述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起到提醒、强调的作用,给听众留下完整的总体印象。

    呼吁式结束。在结尾时利用感情激昂、动人心弦的讲演词对听众的情感和理智进行呼吁,引起听众的共鸣,激励和感召听众。这种结束适合于讲演者与听众有共同的愿望、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语言的情况。

    赞美式结束。用赞美的语言结束。赞美式结束能拉近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融洽讲演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活跃讲演气氛。但赞美要适度,不可过分夸张和庸俗吹捧,不可哗众取宠,以免产生反感情绪。

    警言式结束。通过引用谚语、成语、格言、警句、诗词等方式结束。这种结束言简意赅,

有韵味,既使内容显得充实丰满,有具有启发性和哲理性。

    呼应式结束。结束语与开头语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幽默式结束。利用幽默的语言或动作结束讲演。除了某些较为庄重的场合外,一般场都可使用。它能使讲演更富有趣味,给听众留下一个愉快的回忆。

    (三)与听众交流的技巧

    讲演是一个信息与反馈不断往返的动态过程。讲演者不仅要很好地说出自己的讲演辞,而且还要充分重视说的过程中听众的反映,及时了解听众的态度和情绪,做好与听众的交流。掌握与听众交流的技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通过强调共同体验和运用幽默手段拉近与听众的情感距离。讲演中特别是开场时,说些显示你与听众有共同之处的个人经历、家世背景和家庭情况,让听众相信讲演者很理解他们,从而对讲演者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对听众所在的城市、单位或听众所从事的事业、职业进行适当赞美,使他们感觉讲演者对他们的认同;使用听众熟悉的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比较说明问题,使听众易于接受;运用幽默的语言调动听众情绪,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场上氛围,化解分歧,消除隔阂,打破僵局。

    通过微笑、停顿、设置悬念、提问、答问保持与听众的交流。微笑是讲演中与听众交流的最基本手段,能给人和蔼、理解、赞赏、鼓励的情感肯定;突然的停顿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起听众的注意和重视;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听众的兴趣,调动听众的情绪,使听众对讲演保持高度的关注;提一些只需要听众在心里回答而无需实际说出答案的问题,可以促使众积极思考,激发听众的互动情绪,在对话中增进对听众的了解;回答听众的提问可以强化自己的观点、深入与听众进行交流,在问答中实现讲演的目的。

    (四)应变“卡壳”的技巧

    “卡壳”是在讲演过程中讲演者思维突然中断,以至忘记了后面内容的情况。“卡壳”是讲演的大敌,又是讲演者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准备不充分、自信心不足、外部环境的不良干扰等。

    讲演时出现“卡壳”,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及时补救:

   1.重复衔接。就是把最后一两句话加重语气重复一遍,争取使中断的思路再衔接起来使讲演继续下去。

    2.插话衔接。在忘却的时候,立即插入一两句与讲演内容有关的话,或事先准备好的小故事、笑话等,利用时间加速回忆下面要讲的内容。

    3.跳跃衔接。把忘记的部分暂时丢开,接着说后面记忆清晰的内容。这种方法虽然丢掉了几句话,或者一个段落,但不会中断讲演,也不会破坏讲演的气氛,涣散听众的注意力,影响讲演的整个效果。如果忘记的内容很重要,后面又回忆起来了,就可以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等过渡性的话巧妙地衔接补充进去。

                                             

                              

第三课

教学口语技能训练 

    教学口语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基本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教学口语是有特殊目的,包含艺术特质的一种行业交际用语。

    一、教学口语的特点

    教学口语的特点突出体现在规范性、科学性、教育性、反馈性等四个方面。

    1.规范性。教学口语是合乎规范的语言,这种规范性有两个层面:一是教学口语应该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语音标准、语句合乎逻辑。二是教学口语受各种社会规范的制约,这种制约既包括国家的政策法令、教育方针、道德要求,也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口语必须在以上条件允许和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为教育教学服务。

    2.科学性。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有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它通过讲授、分析、讨论、试验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知识的传授、理论的分析等讲述的内容上要科学,在讨论的引导、试验的指导等讲解方法上要科学,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符合实际,符合逻辑。

    3.教育性。教书育人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根本原则,作为教学活动工具和“钥匙”的教学口语也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原则。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带有鲜明的教育性,把思想教育透到专业教学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健康向上,通过教学口语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目的。

    4.反馈性。教学口语要根据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灵活的调整,使教学语言具有清醒的对象感,具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考虑到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不同信息,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运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表达,灵活运用教学语言驾驭课堂教学。

   二、教学口语的要求

    成功的教学口语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具有针对性。教学口语有特定的语境和特定的对象,面对的是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渴求知识的学生,因此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就不同学科而言,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性和要求,教学口语要针对学科特点;就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阶段而言,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务不同,教学活动所呈现的特征也不一样,教学口语要针对课程的阶段性特点;就不同的学生主体而言,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环境不同,教学口语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2.具有准确性。教学口语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知识具有科学性,科学的知识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维持其真理的一面。所以对知识内涵的阐述,对现象的描述,对概念定义、规律的表达等,都要准确无误,做到语意准确,不模棱两可,不产生歧义,不导致误解。

    3.具有生动性。教学是一个既严肃又充满活力的过程,生动活泼的教学口语是吸引学生的“磁铁”。生动的教学口语要形象直观,富于表现力;要深入浅出,明白易懂;要饶有趣味,富有幽默感。

  三、教学口语的主要类型

    教学口语包括课堂教学用语和课外用语,这里着重介绍课堂教学用语中经常使用的导入语、结束语、讲授语和提问语。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教师上课开始时说的话。好的导入语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助推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导入语设计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做到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点到为止;做到新颖有趣,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具有启发性,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导入语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复习式导入语。通过复习和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导出新知识,提出新要求。这种导语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2.解题式导入语。从课文的标题入手,通过解释标题导入新课。因为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是弄清题意最有效的突破口。这种导入语可以取得解释主题,突出重点的作用。

    3.悬念式导入语。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这种导入语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情景式导入语。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或用语言描摹教材中的意境,或用组织游戏、表演的方式创设一定的情景,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体会课文的内涵。这种导入语能通过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来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5.直观式导入语。教师利用实物、模型、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这种导入语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具有直观性。

    6.铺垫式导入语。有些教材内容,学生受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设计导入语对背景材料等进行一些介绍,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教材。

    (二)结束语

    结束语是教师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说的话。好的结束语能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结束语的设计要准确,紧扣教材,体现教学目的,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水平;观点表达要重点突出,要点要分明、醒目,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语言表达要简要、精炼,不罗嗦。

    结束语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归纳式结束语。在完成教材的讲授任务后,由教师总结、学生回忆或师生讨论的方式

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主要线索,帮助学生消化。

    2.过渡式结束语。根据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用承上启下的语言,使课与课之间相连,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道联系的桥梁,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3.练习式结束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书面或口头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获得完成课外作业的方法与范例,把知识转化为技巧。

    4.探讨式结束语。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领域,唤起求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讲授语

    讲授语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直接经验,以阐释和解说的方式进行独白的教学语言。讲授语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讲授水平的高低。

    讲授是教师向学生系统阐述教材的一种重要的口语形式。讲授要科学、准确,以保证讲授的质量;讲授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保证突出重点,线索分明;讲授要通俗、形象、生动,达到以讲促学,调动学生捕捉信息、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讲授语的类型主要有复述、描述和评述三种。

    1.复述。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把教材的有关内容转达给学生的一种讲授形式,主用于对故事情节、作者生平、历史事件、人物经历和活动的介绍。根据对原材料加工的不同,复述可以分为重述和转述。重述要求严格忠实于原材料,不改变原材料的内容、结构、顺序、角度和表现方法,但是可以作适当的改动,如将长句变为短句,将艰涩的词语用通俗的词语替代。转述是对原材料进行结构、顺序、角度和表现方法进行改变后的复述。转述可以删减原材料的次要部分,可以对原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对文体和表现方法加以改造,但不可一味求简,以简害意。

    2.描述。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有关人或事物传达给学生的一种讲授形式,主用于对人物的形象、事件发生的场景和环境、自然景物以及各种器物的构造的描绘和刻画。描述以观察对象为基础,以展示特征形态为目的,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真实感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评述。是教师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解释教材内涵,加深学生理解的一种讲授形式。评述有“述”有“评”,以“述”叙事,以“评”说理,把叙述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述中有议,议中有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评述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问语

    提问语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的话。通过提问,可以及时直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和掌握程度,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通过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可以培养学生大胆、开朗的性格。提问是一门学问,只有好的提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所以提表达要明确、内容要准确、难度要适合、时机要适宜。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说明式提问。为了突出重点,唤起注意,教师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提出“是谁” 、“哪

”、“什么”之类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阅读和观察以及自己的知识经验作出判断性回答。这种提问,问得简单,答得也简单。

    2.描绘式提问。为了对事物的形态及变化有清楚的认识,教师提出“怎样”、“什么样”之类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自己的观察记忆,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的形态,讲述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提问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为进一步分析作准备。

     3.分析式提问。为了加深对教材中某些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对“为什么”“怎么样”、“说明什么”、“表现什么”等问题进行回答。这种提问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后方能回答。

     4.比较式提问。为了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知识进行区分,运用正比、反比、类比的方法提出问题。比较式提问能通过比较求同存异,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和角度。

     5.联想式提问。为了扩大知识面,深入开掘,使学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提出一些通过使用联想才能回答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页 走进二中 德育之窗 高考专栏 教务教研 学生园地 招考信息 三国文化论坛
学校地址: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镇 邮编:072750
电话:0312-3951300 Email:hbzzez@126.com
   
Copyright © www.zzez.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涿州市第二中学 版权所有 冀ICP备17022615号 回顾旧版网站 技术支持:金纯.com